今金沙体育日头条分析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3-10-24
 金沙体育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,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、个性化的信息,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产品服务之一。今日头条于2012年3月创建金沙体育,截止2016年4月,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数达4.7亿,日活跃人数超过4700万,月活跃人数超过1.2亿。单用户每日使用时长超过57分钟,“头条号”平台的账号数量已超过6.5万个,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各类媒体、政府、机构总计超过1

  金沙体育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,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、个性化的信息,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产品服务之一。今日头条于2012年3月创建金沙体育,截止2016年4月,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数达4.7亿,日活跃人数超过4700万,月活跃人数超过1.2亿。单用户每日使用时长超过57分钟,“头条号”平台的账号数量已超过6.5万个,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各类媒体、政府、机构总计超过16000家,签约合作的传统媒体机构超过2000家。

  2012年3月,公司连续发布内涵段子、今日头条等几个产品,后来只留下今日头条这一个产品,12年底日活100万,为今日头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,这一阶段完成了MVP。

  这期间今日头条完成了产品的规模化,用户量和日活都迎来了指数级的增长。2013年8月用户量达5000万,2013年底日活过1000万,并于2013年8月份开始尝试商业化。2014年月活用户达3000万,每天内容库有10万信息;2015年1月用户量达2.2亿,日活用户达2000万。依靠算法推荐,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,今日头条已成为仅次于腾讯新闻的第二大客户端。

  这一阶段今日头条开始从内容分发延伸到内容创作环节,开始推头条号,并成立内容基金,鼓励自媒体的内容生产。同时,在2015年底完成较为规模的商业化,2015年今日头条营收达30多亿。在资讯内容领域,致力于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容创作和分发平台。

  过去几年,除了商业化之外,今日头条一直在围绕这三层不断迭代和升级。其中,在数据层面,除了之前免费的互联网资讯之外,今日头条不断地跟传统媒体、政府机构等资讯生产者合作。同时,为了鼓励原创内容的生产,推出头条号和内容基金,从数据层面极大地拓宽内容供给;在技术层面,高薪聘请机器学习领域的从业人员,不断优化算法,多维度地构建用户的兴趣图谱,加大人与信息的匹配程度;在产品层面,除了资讯,新增短视频推荐,类别上涵盖各类短、频、快的内容。

  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是广告,广告的基础是目标用户的媒体时长。这里面有两个维度:第一、日活用户量;第二、单个用户每天在资讯上消耗的时间,二者相乘,便是整个今日头条单日的商业价值。

  那什么是媒体时间呢。如果把聊天、电影、小说、游戏等行为除外,剩下的新闻、搜索、购物、短视频、图片、问答等全算媒体时间的线亿分钟,每个手机用户平均亮屏时间大概是3小时,其中有一半是媒体时间。目前整个资讯类应用大概有2亿的DAU,腾讯大概有6000万,今日头条有4700万,UC、QQ浏览器、百度浏览器加起来大概有6000-7000万,剩下的是网易、一点资讯等公司。今日头条的单用户每日时长是57分钟,整个时间算下来是27亿分钟,大概占所有用户移动媒体时间的3.8%。

  因此,通过大量的媒体时间,构建一个广告系统,是今日头条未来的商业化路径。媒体时间越长,其商业价值越大。从移动端的变现角度讲,所有依赖广告的产品形态,如门户、新闻客户端、社区等都是今日头条的竞争对手,因为广告的市场容量相对是固定的金沙体育。这条逻辑已经在Facebook和诸如Twitter、Linkedin等产品的竞合关系中得到验证,虽然产品层面并非直接竞争,但变现层面属于直接竞争,且移动端广告系统的马太效应更突出。对标国内,今日头条的崛起如果发生在PC端,可能狙击它的是百度,但它发生在了移动端,所以狙击它的一定是腾讯。

  第一、产品/市场匹配。首先,获取资讯是人的天性,但由于信息爆炸的缘故,用户获取有价值的资讯变得越来越难,即过滤成本越来越高金沙体育,算法推荐是解决这一痛点成本最低、效果相对较好的解决方式。利用机器学习,今日头条满足人性;其次,是时间点的问题。今日头条出现在2012年3月,智能手机的普及时间从11年开始,14年基本完成,赶上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;最后,“刷资讯”的产品行为符合智能手机的核心交互金沙体育,产品形态与载体属性匹配。

  第二、创始人/产品匹配。首先,张一鸣是一个资讯的重度爱好者,且早年在饭否、九九房等经历便对信息检索、分发有一定的理解力;其次,张一鸣是技术出身金沙体育,对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推荐较为敏感,与今日头条的技术基因匹配;最后,张一鸣先后在酷讯、饭否和九九房呆过,连续创业,创业经验丰富。

  第三、创业公司/规模化方式匹配。首先,从产品层面上讲,结合当前的信息环境,分发本质上带有平台属性,如果我们把资讯理解为商品,一方面供给无限,且没有库存压力,另一方面需求井喷,订单免费,同时也不需要物流、售后等环节,早期增长靠技术驱动便可;再者,从变现角度讲,基于媒体时长的广告系统也可迎来规模化增长。

  所谓社交分发,指的是基于用户的关系链进行信息分发。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,社交分发便已存在,只是鉴于分发工具的技术条件限制(主要是口耳相传),不能做到及时、高频、远程、大面积的社交传播,但自从有了社交网络,用户的关系链由线下迁徙到线上,社交分发便成了可能。

  第一、从社交角度出发,人的关系链是底层的,在关系链的层面上需要承载各类内容,资讯是众多内容当中的一类,它属于高频需求。

  第二、从资讯角度出发,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,有效的信息过滤能力变得越来越稀缺,而社交本质上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筛选,基于关系链,资讯会得到有效配置。

  结合这两个角度,我们也看到了社交分发的成功案例,主要有两类:一类是诸如Twitter、微博的社交媒体,它们直接将“社交分发”的理念产品化;另一类是Facebook、微信、Linkedin等社交平台,基于关系链,在平台上搭建内容。

  二者各有利弊,未来的走向一定是“算法+社交”,发挥优点,弱化缺点。其实,就目前而言,Facebook已采取算法机制,对冗余信息进行过滤,腾讯也在推天天快报,只不过腾讯不是在同一个产品里融合算法与社交。

  资讯的本质是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解释权。而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,这种解释权逐渐从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分发环节。如果我们把资讯看做是商品,当品牌过多时,渠道的价值就会发挥出来,即当生产主体泛滥时,有效的过滤和分发便显得尤为稀缺。从这个角度讲,分发本质上属于平台,它具备双边的网络效应。而这个网络效应,就是今日头条的故事。